2011.03.29

钢材期货改观钢铁业格局 钢贸商掌控定价权

    两年前的3月27日,中国钢材期货在市场委靡中重装上市。这是钢铁业历经世界金融危机后,对“过山车”式暴涨暴跌行情的痛定思痛结果。这一天更是久违18年后的中国线材期货重出江湖时刻。
    时隔两年,钢材期货在市场的争议中迅速成长,不光一改行情定价权,其价格发现机制更是宛如一柄利剑,直捅笼罩在钢铁市场上空的那片乌云。
    它的出现,究竟给钢铁行业带来了哪些改观?与“准期货”之称的电子盘、现货市场又是如何同台演绎“三国争雄”大戏?本报记者透过钢材期货两年来的运行情况及市场效应,试着为你揭开这层层面纱。
    上市两年成交额增幅50%
    钢材期货正传奇般走在自己的路上。
    截至2011年3月24日,上海期货交易所螺纹钢和线材期货共成交合约79278万手,成交金额达34.107万亿;两年内螺纹钢和线材期货共交割88.9万吨,交割金额达35.7亿元。这是距钢材期货上市两周年仅差3天时的数据。
    记者从中还发现,去年全年螺纹钢和线材期货成交量较前年同比增长了50%。可见,钢材期货已成为国内期货市场成交量最大的品种之一,“也是国内成长最为快速的期货品种。”大华期货分析师陈泉峰向记者给出了这样的评语。
    不难想像,第二次上市钢材期货,本身就注定了其不平凡的身份与经历。
    自1993年苏州商品交易所首次开启中国钢材(Φ6.5mm线材)期货交易,到天津联合期货交易所、北京期货交易所等大范围相继上市这一期货品种,仅仅维续了一年便被叫停。
    然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商品终究是要由市场来决定的。时隔15年之后,钢材期货(螺纹和线材)迎来了第二次重出江湖。“这是国内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上海资深螺线观察员黄年生认为,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进程逐步完善,中国仅有钢材现货交易的传统市场属于不完整的市场。重新推出钢材期货是当前我国钢铁业发展的必然趋向。
    规模超市场预期
    看来起初备受争议的钢材期货并没有让人失望,尤其是螺纹钢期货上市以来吸引了众人眼球,作为中国大宗商品的钢材期货汇集了市场巨量资金,期货市场成交量快速攀升。其中,最高超过500万手,持仓最高超过140万手。
    据观察,螺纹钢期货上市仅4个多月(截至2009年8月5日)就以229万余手的成交量超过豆粕期货,成为全国期货市场新霸主。同年10月份,总成交量更首次超越铜期货,成功坐上国内期货界成交额“头把交椅”。
    来自大华期货的监测数据显示,在2009年的190个交易日内,螺纹钢和线材期货共成交合约32533万手,日均成交171万手,成交金额达13.39万亿元;而在2010年的242个交易内,这两品种期货共成交合约45153万手,较2009年同比增长39.6%,成交金额达19.96万亿元,较2009年同比增长50%。“其发展的迅猛远远超出市场预期。”陈泉峰透露,它的每波行情,都较能灵敏地反映出国内钢材市场的供求状况及市场预期的微妙变化。
    另据记者观察,2010年总计交割钢材66.45万吨,较2009年同比增长了228%,交割金额达27.5亿元,较2009年同比增长274%。
    两年来期货交割的大幅增加,凸显了钢材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的紧密联动性。业内专家为此分析认为,日益活跃的成交和稳健的运行机制已证明国内钢材期货走向成熟。期现互动明显,交易风险稳定可控,为广大期货投资者和钢材现货企业提供了及时价格信息和良好避险平台。
    投资更趋向理性
    在日趋复杂的经济环境下,钢材作为与宏观经济相关性极强的大宗商品,其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钢材成本、钢铁指数、地产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和联动性正越来越强。
    陈泉峰援引相关数据介绍,钢材期货价格和钢材现货价格的相关性系数达到0.95,与钢材成本的相关性系数为0.91,与上证指数的相关性系数达到0.91,与地产指数的相关性系数为0.82。
    正因此,钢材期货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钢铁行业贸易商、生产厂家参与到期货交易当中来。
    上海中期期货分析师黄慧雯告诉本报记者,在行情涨跌趋势性明显时期,钢铁贸易商参与期货交易的热情较高,“尤其是在期价大幅回落的阶段,贸易商逐步利用钢材期货参与套期保值操作,为现货规避风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然,也不乏存有侥幸心理的投机者。但更多机构投资者的介入,也使市场投资的行为更加趋于理性。
    在黄慧雯看来,当前贸易商对于期货工具的认识和钢材期货上市初期有所不同,对于期货引领现货的作用已经有较好的认识:“根据现货做期货的理念已经有了转变。”
    从过去两年的运行情况来看,钢铁企业在期货市场的操作开始驾轻就熟起来。陈泉峰从钢厂角度解释,钢材期货价格正逐步成为钢铁企业的定价工具,将有效指导企业在生产和库存方面的管控。
市场格局被迫“变阵”
    “现在每天上午9时上班后,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期货盘,看一下今天的报价。”
    3月25日,上海宝巢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全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之余,还不忘打开电脑,看着价格变化。
    李全策所在的跃层办公室并不大,但这里却很僻静。桌上醒目地放着两台电脑,且同时打开着上期所钢材期货和一家钢铁电子盘的行情界面。
    上海宝巢实业有限公司本是一家钢材现货贸易公司,难到李全策还有基金投资领域的副业吗?
事实上,近两年这样的场景在业内并不罕见。
    在记者走访的许多钢贸企业老板间内,有个最不起眼的变化,就是他们桌上“多了台电脑,少了部电话。”
    以前钢铁贸易商报价都是通过打电话四处打听,最后确定自己今天的市场报价。而现在情况不同了,李全策说:“钢材期货价格就是最好的参照价。”
    推翻钢企老大 掌控定价权
    其实,早在1993年中国苏州商品交易所就率先上市过线材期货品种。尽管上市短短一年后夭折,但其带来的市场影响却无时无刻地勾起钢贸商心中的期望。
    这一期望更是包含了一种追求对等的夙愿。
    自改革开放后,钢贸商在钢铁产业链条上就没“抬起过头”,天天得看钢厂老大哥的脸色吃饭。
上海市工商联钢贸商会战略与管理工作委员会主任任庆平告诉本报记者,由于钢贸商散小多,长期等不到同钢厂的对等话语权,经常“逆来顺受”,甚至在与钢厂定价上屡屡遭受“倒挂”。
    早期的贸易商对此均有体会。李全策坦言:“一轮涨跌行情下来,着急的都是你,赚钱的都是钢 厂。”
    记者采访多家企业了解到,往往行情好时,钢厂频频涨价,并经常违反供货协议,减少给贸易商发货;而行情不好时,钢厂则要求代理企业按合同接货,否则威胁没收代理企业的保证金或取消其代理资格,“就是明知亏损也要受着”。
    期货上市前,这已成为行业共知的一种“非常态”。而打破它的正是钢材期货。
    如今,钢贸商不再为争夺钢厂代理而烦恼。
    任庆平谈道,在行情好的时候,钢铁贸易商不一定再求钢厂订货,期货市场照样可以拿到货。不仅如此,在行情不好时,也可以通过期货套保规避风险。
    当然,市场价格也不再由着钢厂定价。一定意义上来看,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让钢材回归市场定价表现的淋漓尽致。
    李全策对着电脑说:“现在价格有市场来操作,而我们也是市场的一员。”
    挑战市场格局 再现三国戏
    不仅如此,这两年间钢铁市场格局也在悄然发生改变。
    从起初的排斥期货,了解期货到关注期货,钢贸商现在竟可以通过现货市场、期货市场和电子盘市场三者间联动来规避价格风险。
    “我们也是被推着前进。”上海鹿骋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爱国,对此给予了这样的回答。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不能及时掌握并利用新生事物的企业是会被淘汰的”。
    常年动荡起伏的行情改变了他们的认知,改变了他们的生活。
    有时杨爱国越来越觉得自己像“华尔街的操盘手”。作为一家现货贸易商,他每天夜里要看股市外盘走势;次日看国内股市、钢材期货;每天下午三点半后,还要与几位同行老板聚在一起交流行情。
    之前是大不必这样的。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铁物流专委会秘书长王建中分析,两年前除了现货市场,最多就是一个钢材电子盘市场,参与群体有限,影响甚微。
    可如今出现的期货市场,特别是其赋予钢材的金融属性是不容忽视的。
    事实上,它不仅扮演着催逼钢贸商提升自身水平的鞭策者,更是在无形中一改传统的市场格局。
在当前复杂的形势下,“仅埋头做现货是无法赚到钱的”。当然,现在不再是三国争雄的时代,也没有三国杀游戏。
    某种程度上,他们之间有着相融相生的一面。
    上海钢之源电子交易中心总裁刘胜喜曾告诉本报记者,期货、电子盘市场指导现货市场,现货市场体现前者,而电子盘市场补充期货市场,三者密不可分、互促共进。
    业内专家表示,市场出现“三国鼎立”局面未必不是好事,但有着双刃剑之称的钢材期货毕竟具有金融属性,在庆幸改变传统市场格局的同时,钢铁贸易商一定要提防金融界大鳄们的那一只只幕后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