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0

我国汽车行业正遭遇“寒冬” 专家称转型是必然趋势

    据经济之声《交易实况》报道,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汽车产销量增速均遭遇了大幅度下滑,我国汽车行业正遭遇一场“寒冬”。中国汽车产量比上年同期下降0.8%,销量比上年同期增长0.3%。而去年同期,汽车产量增速为8%,销售增速为7%。有观点认为,中国汽车业“黄金十年”已接近尾声。

  虽然汽车行业面临下行压力,但新能源汽车却表现亮眼。在当前的政策鼓励下,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我国各地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传统汽车企业升级转型过程中,有没有投资机会?第一创业投资顾问郭树华就此相关话题做出了解读分析。

  我国汽车业正在遭遇汽车产销下滑的“寒冬”。这不仅仅是新能源汽车销量上涨造成的,业内人士分析,我国汽车在智能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服务化转型方面还有短板。目前国内传统汽车市场在家庭汽车,公务车和客车方面是全面萎缩,一点没有还手之力吗?

  郭树华:如果单独从所谓的公务车或者客车来讲,它们只是传统的汽车行业的一个缩影,它们的数据表现可能会更加明显,但是整个行业处在一个增速相对放缓的时期,像以前靠销量带动业绩增长的这样一个黄金时期已经过去,可能整个汽车行业也是进入到一个后汽车时代,也即更加细分化,服务更加个性化,因此,类似于客车、公务车这样的品种可能在细分的行业中更要细分。比如公务车当中,其实单纯从销售数据来看并不是特别的理想,但可以看到这种SUV国产公务车等还是受到一定的政策红利效应,出现了一定的上涨,尤其是个别所谓的龙头型的汽车上市公司。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也不是完全没有还手之力,个别的细分公司随着产品的升级,还是会有所增长。

  假设传统汽车企业转型升级,在新能源和互联网方面发力,投入的成本多长周期才能收回来?

  郭树华:投入的成本和时间周期都会比较长,因为新能源汽车及在技术上的突破一共包括两块,一块是电池技术,另外一块可能就是电机的设备。按照现有的国内技术水平都是两年以上的这样一个周期,按照现有国内一些比较有名的电池厂商,如比亚迪这种比较具有完整产业链的上市公司来看,基本上是在两年到两年半以上的周期,这两年半左右只是一个生产周期,也即从投产到见到效益加起来的时间可能不仅仅只有两年半。

  比亚迪在创新方面非常注重,生产的新能源汽车“秦”,去年全年是产销1.5万辆,占全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18%以上。并实现了从电池、电机、电控甚至到交流电机的自主生产,部分介入了新能源汽车的城市公交、城市物流等领域。创新、研发一般占汽车企业多少费用?

  郭树华:主要是从两方面考虑,第一看它前期的投入,即看它基础打的牢不牢,如果前期已经投了相当大的资金,或者已经研发了很长一段时间,有了一定的积累,可能成本会逐渐下降。从比亚迪来讲,实际上它是最近从去年三季度之后到现在将近一年的时间,它的业绩在逐渐往上攀升,如果从毛利润来讲,其实也有大概20%以上的增长,其实毛利率的增长更多的是来自于技术的革新,相应的技术熟练之后,使得它成本下降比较明显,未来再结合整个国家政策的助推,估计到2016、2017年的时候其业绩还会有一个向上紧追的过程。现在相应的成本可能比较高,未来还会有一个很大的下降空间。

  从三季度来看新能源车贡献给比亚迪的利润有多少呢?

  郭树华:利润贡献不少,但是比亚迪本身产业链比较完整,而且一直比较关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它不光是所谓的整车,包括适才所提到的一些电池技术、电机技术,这些可能都要算在新能源汽车这一块当中,按照今年的业绩预测,机构大概可能给到11亿到14亿,新能源这一块将近能够占到一半左右。所以未来的潜力还是比较大,尤其在单季比如第三季度,它的利润是3亿左右,所以它在这块的效益还是比较可观。

  上汽集团是国内的汽车行业龙头公司。募投150亿元主要投向新经济方向,像新能源汽车和关键部件、定制化商用车、互联网汽车及相关技术等。现在项目研发支出加大并没有带来财务损失,而业绩仍然在向好。大型车企转型是不是意味着,传统汽车企业不转型真的没有出路?

  郭树华:转型是必然趋势,因为从整个汽车行业的周期来讲,进入到了后周期,按照以往国内的汽车模式来讲,很多汽车厂商销售完之后,消费群和销售汽车的公司之间就没有了联系,现在进入后周期之后,更多的是维修、智能化服务或者再次消费。整个汽车产业后续的增长点在饱和的基础上需要加大后续的消费潜力,因此未来和新能源汽车包括互联网结合可能才会迎来第二春,因此互联网+汽车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且现在国内技术比较成熟,国内物联网正处发展高峰期,通过物联网很好地把汽车销售和汽车消费者紧密联系起来,是一个比较好的出路。

  从国家政策看,9月底推出的购置税减半的政策对汽车销量起到了很好的拉动效果。目前低估值的长安汽车、长城汽车、江铃汽车这样企业,是否会有业绩上的提升?

  郭树华:购置税减半对这些公司来讲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对于业绩的弹性可能都会比较明显,它一个短期的刺激效应,但是从长期来看,这个事件完了之后可能会恢复一个所谓的平板期。作为汽车产业来讲,单个月的数据变化,其实更多的就是受到政策的影响,所以对于这些公司来讲,在这一轮所谓政策红利的刺激效应之下后续能够不能复苏也好或者能不能维持一个高增长的消费态势还需观察。